close

      為了要配合某文藝少女(dorobee),所以來講一下關於我這次前往Chicago去了海明威的家跟博物館。

      首先介紹一下海明威:

      厄內斯特‧海明威(Ernest Hemingway,1899-1961),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,以「迷惘的一代」的代表著稱。他的風格和文體獨具一格,在歐美風靡一時,很有影響。一九五四年,海明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。
 

      那天其實應該算是我們在芝加哥的最後ㄧ天了,隔天要搭飛機回台北。當天早上我們照樣從Super8出發,打算到海明威的博物館和故居,下午再到Navy Pier(芝加哥的遊樂園)玩海盜船之類的。畢竟,我們也要沾染一些文藝氣息嘛,總不能日後想起這段芝加哥行都是Macy's、A&F、Wallgreen(超市)之類的。

      早上吃了Super8豐盛的早餐之後,我們搭了地鐵又換公車,就來到海明威出生的地方,Oak Park。Oak Park據說是高級住宅區;在我觀察之下,這邊的確比較安靜,書店很多,房子都是獨棟的也有前庭後院。依我們的結論,這邊是「芝加哥的天母」,這樣也許大家比較能夠想像。
      天氣其實天氣還不錯,在經歷過多日來鋒面南下,發抖的天氣之後,這天出了個大太陽。雖然說是冬日裏的暖陽,可是還是一定要帶帽子、手套、圍巾;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基本配備了。而且難得我在大衣裡面穿了多一點,我穿了兩件──不只怎的就在5度的天氣卻不怎麼怕冷(反而回到台灣比較怕冷)。
      因為博物館9點才開門,所以我們先在附近的
border's書店晃晃(因為太冷了不想一直待在戶外),逛逛書籍跟雜貨(dorobee妳的禮物在這裡買的)。到了接近10點,我們步行前往museum。ㄧ路上就會看到類似右圖這樣的裝置藝術,仔細看看都有標示Oak Park,然後那個綠綠的是不是有一點中國雕花窗的味道?在這邊樹很多,大部分都是銀杏。銀杏到了秋冬葉子會轉黃然後掉了ㄧ地,就像Sony廣告裡面的景色一樣,非常漂亮。當然也有一些楓紅(或是槭樹),成了天然的彩色毯子。踩在上面會有一種很享受的感覺。
      Oak Park地如其名,這邊的確是有一個公園。公園比那種一般社區的公園再大,但是又沒有到像大安森林公園。簡單來說應該跟400m一圈的操場差不多大。漫步在這邊,對於那種常常幻想自己在異國的街道走路的人,這邊應當可以滿足你的想像。
      左邊這排房屋的後面,就是Oak Park。街上的路燈全都為聖誕節做了裝飾,很有聖誕風情。不過這條馬路還是以商家為多;住宅大部分還是在這左右這兩排房屋的後面,住商分離也為他們帶來比較高品質的生活環境。
就這樣走了不知道幾個block,我們終於要到海明威的博物館了!    
      海明威博物館其實還滿明顯的,走在街上很容易就看出來。因為博物館外面就掛著海明威博物館的布條(如左圖)。整個外觀設計還有羅馬柱,感覺真的很博物館
      推開門進去,只有兩位媽媽級的服務員負責售票跟處理問題。裡面的照明也是以燈光為主,沒有什麼陽光。也許是因為感恩節假期,沒有什麼遊客,或者因為沒什麼人會來這個地方;我們可以很自在的參觀。
      博物館不是很大,只有一層樓。裡面有他從小到大的簡介、寫作手稿、從軍蠟像、甚至還有數學成績單!好玩的是,海明威的數學並不太好。這點讓我不禁欣慰很多,因為自己也是屬於社會科比較好的人,感覺跟海明威更接近了。裡面還有打字機,我們同行之中有人會用,而且旁邊也有放空白紙張,可以打字,懷想過去海明威使用這台打字機打稿子的情景。就在我「玩」這台打字機的時候,有4個陌生人也來參觀博物館。更巧的是,他們也說中文。雖然因為從口音無法判斷出來到底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,但是我還是教他們使用打字機的方法。館內還有一個留言簿,是供給想要從事海明威博物館志工服務的人填寫的,你也可以在上面留言什麼的。我有在上面留下e-mail,但到現在我倒是沒有看見我的e-mail box裡面有從海明威博物館寄給我的信件。翻了翻,前面還有遊學團啦、日本人、韓國人等等的簽名。大多不外乎是寫這次旅途的紀錄等等的。

  
      這個是海明威博物館門票的正反面;右邊是正面,左邊是反面。首先呢,在正面有海明威博物館跟出生地的地址(都在Oak Park,而且在同一條大道上)。買這張門票可以參觀博物館跟出生地兩個地方;另外,這張票的有效期限是ㄧ年,可以看到門票的背面有工作人員為妳填上的有效期限(紅色圈圈圈起來的部份)。

      這張票連要撕的截角都已經設計好了,不過它已經被撕掉了,所以在這兩張圖上看不出來。有時候有些門票沒有設計撕截角的虛線,有些工作人員就會撕的很醜,那時候就會心情很差。不過像這樣有設計過的門票真是讓我很讚賞。畢竟遊客通常都會留票根做紀念;學生要是要做報告什麼的也會留下票根,要是醜醜的不是打壞心情嗎?

      這邊也有紀念品販賣區,大概都是皮製書籤(很有質感!)、小徽章、明信片等等,但是價格不便宜唷,徽章ㄧ個可要七塊美金呢。

接著我們就要前往海明威的出生地了。

      海明威的出生地就像我之前說過的,在跟博物館同一條路上,但隔了幾個block。出生地有提供導覽介紹,ㄧ小時有一次,也是由志工負責做導覽。基本上,海明威這兩處地方都是由一個基金會去維護、解說的,所以他們的收入主要也是靠捐獻、門票、紀念品;人員都是志工。我們在博物館原本要待到11點15分就要走去出生地參加11點半的導覽,可是我們玩打字機玩太過癮而欲罷不能,所以拖到時間。因為我們事前已經說了會去參觀出生地,所以又用「奔跑」的前往出生地。我不得不說,在寒冷又稀薄的空氣中奔跑,真是ㄧ件很喘的事情。但是不能給人家一個不好的印象,而且我們已經遲到了,所以必須得跑。
      而出生地剛好就長的跟旁邊的民房沒有兩樣,所以我們一直跑跑過頭了而渾然不知,而我剛好看到有一個牌子在對街,想說:「該不會就是這個吧?」連忙叫前頭的人停ㄧ停。的確,真是這棟,而導覽人員已等我們多時了。

海明威出生的這棟房子,其實是已經經過重建的──因為之前大火毀掉了。不過現在的擺設都是根據照片還有文獻去重新擺設的,所以真實度上其實是跟以前海明威在這邊生活時差不多的。
      左上角這張照片是他們的飯廳。桌上這些瓷器很精致漂亮,不過花是假的啦。當時海明威似乎是跟他的一些堂兄弟姐妹一起住的,可以想見其熱鬧的情形。據說他的一位伯父還是舅舅還是外公的身高相當高大呢,連浴室都有為了怕它撞到而刻意挑高的空間。
      右上角的照片有嬰兒床跟梳妝台,這樣媽媽可以就近照顧小孩。各房間的採光很好,都有窗戶。地板也都是鋪有地毯的。
      右下角的照片是祖母(或是外婆)的房間。由於當時黑死病流行,所以上等社會的夫妻是不一起睡的(說這樣會死)。不過由於海明威的祖父母(或外祖父母)很恩愛,所以在他們各自的房間打了一條小通道,這樣可以找對方,就向再一個房間一樣。事實上,房間裡面有很多蕾絲的窗簾、桌巾等等,真的很漂亮。客廳裡面有一架鋼琴,另外ㄧ樓也有書房,可以感受到海明威從小就開始有藝術細胞的培養了。

參觀完海明威的出生地,真的可以大致感受到「古代人」生活的方式。其實海明威跟我的生活有點像,都是跟大家族一起生活,這樣真的比較熱鬧也比較溫馨。

"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at Paris as a young man,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ve, it stays with you,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."

這句話相當有名──巴黎是流動的饗宴。在此行之前,我雖然不曾把海明威誤認為法國人,但是我的印象一直是他住在巴黎的;所以當學長跟我們說要去看海明威博物館時,我一直存疑:「海明威不是住在巴黎,在花神咖啡館寫作嗎?」另外,我不知道在哪邊看過這段話,不過潛意識之中,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面。因此,當我在博物館看了他的生平歷程介紹,又看到旅居巴黎時期的他的介紹是以這段話作為title時,腦子有一種被點醒的感覺。然後在我心底的這段話又被翻出來,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段話。


這是那天藍的很漂亮的天空。然後我心中默默覺得這是荷蘭式的建築物。



Ernest Hemingway Home & Museum
     open 365 days, 9:00am-05:00pm
Borders Stores(連鎖書店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ravelbird 的頭像
    travelbird

    Travel Bird's NEST

    travel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